永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六盤東森房屋山區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這裡的貧困區域集中分佈在東西部山區的11個鄉鎮。東部山區4個鄉鎮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基本靠天吃飯。西部山區7個鄉鎮山大溝深,乾旱缺水,災害頻仍。
  致貧因素多,因災返貧率高,致使永靖東西部山區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馬爾地夫深、發展難度大。怎樣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如何才能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這塊最大的“短板”?
  經過連年來堅持不懈地探索實踐,永靖縣作出融資了響亮的回答——易地扶貧搬遷,趟出了一條極度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王台鎮陽山村易地扶固態硬碟貧搬遷點,是後灣、上陽山和黑茨灣3個社25戶村民的新家。
  在搬遷seo戶蔡彥平的院子里,5間磚木結構房屋寬敞明亮,屋內鋪著地板磚,電視、電話一應俱全,院落里堆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
  “修房子時政府給了3.5萬元補貼,還為每戶修建了一座養畜暖棚、一座青貯氨化池、一座沼氣池。”蔡彥平說,他家原來住在4公裡外的後灣社,房屋破爛不堪,自己徒有建築手藝,也無力改變貧困面貌。
  前年,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後灣社撤社並村,整體實施搬遷,蔡彥平和另外11戶村民搬出大山,集中定居。住有其居,自來水入戶,道路硬化,蔡彥平說現在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過去山窪里種麥子,畝產也就300多斤,現在種地膜玉米,收成躥到1000多斤,玉米秸稈當飼料,育肥出欄了6只肉羊,種田、養畜純收入過萬元。”蔡彥平告訴記者。
  鎮黨委書記馬勝明介紹說,王台鎮建有陽山、永樂兩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安置散居山區的貧困群眾52戶260人,並對邊遠山區10戶以下的社或自然村撤戶並社、撤社並村進行了整體搬遷。
  如今,坪溝鄉羅山村羅家溝這個跨鄉鎮易地扶貧搬遷點風景亮麗。除統一規劃修建的住房、水利、道路、電力、學校、衛生室等公共基礎設施外,來自坪溝、新寺兩個鄉鎮的273戶搬遷戶,通過自籌資金、互助社註資、雙聯貸款等形式,投資130多萬元,新建了一座聯戶養殖小區,50座高效節能溫棚。
  暖棚羊舍里,搬遷戶甘文朝正在給育肥羊添草料。這位養羊能手是從數十公裡外的新寺鄉移民而來。“這茬羊裝欄30只,賣出了15只,純收入2500元。”甘文朝說。
  秋涼漸至,搬遷戶李元喜的溫棚依然溫暖如春。“西紅柿賣了5000多元,辣子賣了3000多元,莢豆王賣了6000多元。”李元喜喜滋滋地說,居住環境變好了,高原夏菜種出門道了,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
  從“搬得出、穩得住”到“能發展、可致富”,蔡彥平、甘文朝、李元喜的身上,折射出易地扶貧搬遷給山區貧困戶帶來的喜人變化。
  以“群眾自籌、項目整合、政府補助”的方式整合項目和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集中力量辦大事,既發揮了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又發揮出各類支農資金的集聚效益,這是永靖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心得。
  近3年來,永靖縣整合資金2.5億多元,建成王台鎮陽山村、坪溝鄉羅山村羅家溝等易地扶貧搬遷點26個,撤並東西部山區自然社101個,東西部山區10戶以下自然社由原來的181個減少到46個,搬遷安置山區貧困群眾3200戶、1.5萬人,搬遷規模相當於兩個中型鄉鎮。
  今年,永靖縣整合資金4500萬元,新建易地扶貧搬遷點5個,移民扶貧對象506戶、2144人,目前已開始陸續搬遷入住。東西部山區尚未搬遷的10戶以下的79個自然社,永靖縣將爭取兩年內全部實現整體搬遷。
  【短評】“挪窮窩”“拔窮根”
  永靖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把居住在環境惡劣、不具備基本生產發展條件的東西部山區貧困群眾集中安置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通過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支持,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從而長遠地解決搬遷人口的生產和生活問題,走出了一條極度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易地扶貧搬遷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措施,全力實現扶貧攻堅目標任務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扶貧開發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總結完善實踐經驗,探索和推廣低成本、少欠賬、群眾可選擇的住房模式和產業配套發展模式,切實解決搬遷人口的脫貧和發展問題。特別是要統籌和整合現有能用於扶貧攻堅、移民搬遷的資金和資源,力求做到多渠道籌錢,多方面謀業,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同時,堅持政策引導,尊重群眾意願,採取多種方式,推進安置區基礎設施、產業開發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建設,促使安置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挪窮窩”“拔窮根”的預期目標。  (原標題:【扶貧攻堅 致富隴原】永靖農民搬出大山奔富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zmzeiqnjta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